查看原文
其他

王兆星:金融法治是维护金融安全之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王兆星

近日,IMI顾问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撰文强调,金融法治是维护金融安全之基,并从法治是金融稳定与治理之基、金融法治短板是产生金融乱象与风险之源、加强法治是治理金融乱象与风险之本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


以下为文章全文:

今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做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利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1

法治——金融治理与稳定之基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经济治理要依靠法治,金融治理同样要依靠法治。银行金融机构是高负债、高杠杆、经营货币、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涉及众多企业、个人的经济利益及财产安全,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涉众性和外溢性,其安全稳健至关重要。因此,经营管理金融机构,金融专业知识与经验自然重要,但道德操守和法律约束更为重要。上千年的金融发展史告诉我们,金融的运行、发展与稳定,主要靠的是诚实信用、恪守承诺。完善、稳定的法律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支撑与保障。金融或银行的根基与生命是信用,信用的基础和保障是法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经济贸易资金交易的正常往来,都必须通过建立和履行合同、契约来实现。而要保证合同、契约的有效履行,必须建立和执行合同法。同样,对产权与权益的有效履行与保护,必须有产权、物权等法律做保障。包括自然人、法人、合同、产权、物权、人格等权利的民法典,是经济金融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戈兹曼在其所著的《千年金融史》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在2003年7月1日这一天,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哥特·罗文霍斯特先生走进了荷兰乌特勒支水务委员会总部,向其出示了一张古老褐色羊皮纸,类似于一张原始债券,是1648年5月15日由水务公司(水务委员会前身)签发的,上面记录着收到金额(1000荷兰盾)、资金用途(水利建设),以及作为回报,每年应向债券持有人支付两次利息(每次支付利息50荷兰盾)。当后来水务公司并入乌特勒支水务委员会时,其所有责任和义务,包括继续支付债券利息的责任,也都一并转给乌特勒支水务委员会。不仅哥特·罗文霍斯特教授拿到了所应收取的利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份350多年前的债权协议至今依然有效,仍在支付利息。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债务人恪守信用、守契履约以及有效的法律保障,对融资与投资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持续性,对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政府可能会更替,甚至会发生战争和严重灾难,原始发债人或债务人会发生变化,市场的利率也会发生变化,但债务契约的有效性不会改变,履行民法契约的义务不会废弃。


可以说,对于契约效力和相关权益的有效保障,一部符合实际、执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要胜过很多个政策文件和无数个号召。所有者与经营者、股东与管理人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法律契约所清晰确定的权责基础上,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惩罚、奖励机制,而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个人品质与忠诚的信任,更不能建立在血缘、亲属、朋友、师生、同学、同乡等关系上。


 2

法治短板——金融乱象与风险之源

总结和反思金融领域出现的各种金融乱象和风险,几乎都与法规缺失或违反现有法规有关。可以说,金融法治短板是产生金融乱象与风险之源。


社会上各种地下金融活动与非法集资,非金融机构非法开展金融业务和非法销售各种投资理财产品,非法开展网络借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发放高息贷款,非法开展信用担保收取高额担保费用,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代理等,都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有关。这些非法活动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威胁金融与社会的稳定。


一些不良企业为融资圈钱,故意编造、提供、披露虚假信息,欺骗贷款人和投资者,给贷款人和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影响市场公平、健康运行的基础,也给社会信用和金融稳定造成严重破坏。这与我们的法律、监督不够严密有效,惩戒不够严厉,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有直接关系。


一些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隐藏关联关系及真实资金来源等信息,投资多家金融机构股权,并成为金融机构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他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操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套取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使这些金融机构成为他们的钱袋子和取款机,给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给存款人、保险人、债权人及金融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这种情形的存在,与金融法规和监管存在严重漏洞,执法不力、惩戒不严有直接关系。


一些金融机构逃避监管、非法套利、违法经营,违规担保、违规投资、违规放贷、违规理财,脱离主业、脱实向虚,大搞表外账外经营,形成巨大金融风险,给资金安全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而这些金融机构的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没有受到法律的严厉惩戒。这同样与我们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金融监管不严格、不严密,执法不坚决、惩戒不严厉有直接关系。


一些金融机构不如实报告和披露信息,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对金融管理部门、存款人及投资人隐藏真实经营状况和风险,最后金融风险爆发,给金融机构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给债权人和金融消费者权益带来严重损害。但这些金融机构及其管理者并没有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没有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一些金融机构及工作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擅自泄露客户信息,给客户权益造成严重损害,也给金融机构声誉造成严重损失。这也与保护客户金融信息的法律法规不严密、执行不严厉、落实不到位有关。


一些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个人贪欲膨胀、操守底线失守,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腐金额巨大,影响极为恶劣。不仅严重损害金融机构自身的声誉与安全,同时也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腐败犯罪的形成也反映出金融机构法人治理与内部监督的缺失,以及金融监管与金融法治的严重漏洞。


一些金融机构因投机冒险经营或严重违法违规,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威胁到存款债权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却不能及时有序退出市场,不能及时有序关闭、清算、破产。对这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的拖延以及非规范性的个案处理方式,不仅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扩大,而且也会增加金融风险的处置成本。这与缺乏完善、可操作的金融机构退出及处置的法律法规直接相关。


一些金融机构不顾中央及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与要求,没有将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中小微企业、三农及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及同业。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同时也加剧了金融泡沫和风险。这同样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相关的文件、号召及要求不能代替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效力也远低于法律法规。


一些参与非法理财和社会非法集资的群众,缺乏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受利益诱惑而盲目投资。在受骗遭受严重损失后,不是采取法律手段,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取非理性上访、围困政府机关和金融管理部门等方式。最后不仅投资者权益受到损害,而且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社会维稳成本。这也充分暴露出了金融法治的短板。 


 3

加强法治——治理金融乱象与风险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同时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要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金融风险,从根本上保障金融安全稳定,就必须从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做起,在强化金融法治短板上下大力气。


第一,要严格实施和执行新颁布的民法典。要保障各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遵循自愿、公平、诚信原则,严格保护各市场主体及利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各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我们要根据新颁布的民法典,修改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要抓紧清理与民法典规定不一致的有关法规制度,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确保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与民法典的精神原则相一致,切实维护民法典的统一与权威。


第二,要在总结国内外金融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基金法》《信托法》《担保法》《金融监督管理法》等,制定“普惠金融法”“小企业融资法”“民间借贷法”“非存款类放贷机构法”“股权、债权保护法”“金融机构破产清算法”等。同时要适应信息经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影子金融、网络金融、数字金融、数字货币、金融信息披露与保护等制定法律规范。


第三,要依法赋予金融监管部门更大的独立金融执法权。要对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和人员实施更严厉的惩戒,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严格执法者要给予有效保护,对不严格执法者要严厉问责,对违法违规者要严厉惩戒,真正树立起金融法律的威严和权威。


第四,要建立专业的金融监察、检察机构及专门的金融法院或法庭。金融的专业性、复杂性比较强,波及面和危害性比较大,必须建立专业的监督、检察、审判和执法体系,使金融民事案件得到及时裁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惩戒。


第五,要依法应对和处置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或区域性金融风险。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清晰的程序与规则,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当面对单体金融机构风险、区域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风险时,要严格依法、有据、有序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减少长官意志和个案处理,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处置中的道德风险,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处置损失,提高风险处置效率。


第六,要依法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和信用信息体系。明确实施的法律主体、法律依据、法律责任、法律义务等。要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建立和实施相应的奖励、惩戒机制,要让不守信用、不履行合约、故意欺诈和违约的企业及个人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编辑  李昂

来源  《中国金融》2020年第19-20期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新书推荐】刘珺:新经济范式的非典型与非均衡

IMI工作论文 | 中国金融形势的动态特征与演变机理分析:1996-2016

吴晓求: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外部世界的非理性反应,但中美彻底脱钩很难

视点 | 人工智能为金融插上“智慧翅膀”

海外之声 | 对政府的呼吁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